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典故,讽刺了古代官场中正直之士被排挤、阿谀小人得势的现象。
前两句用"仗马"(仪仗队的马)比喻不敢发声的官员,突然有匹马打破沉默像凤凰一样鸣叫,暗指有人敢于直言进谏。但紧接着指出,像张禹这样的忠臣被贬(折槛指被赶出朝廷),而阳城这样的伪君子反而受追捧(裂麻是古代任命官员的仪式)。
中间两句直接点出主题:清明的时代本该容纳正直之人,但现实却是无才之人靠逃避责任来保全名声。这里"余子"指那些庸碌的官员。
最后两句用典故强化批判:白简(弹劾奏章)虽被烧毁,但历史这面"金鉴"(铜镜)会记录真相。结尾的"瀼州"是偏远流放地,暗示忠臣终究难逃被贬命运。
全诗用马鸣、折槛等生动比喻,把官场黑暗写得既含蓄又犀利。通过对比"清时有道"的理想和"余子避名"的现实,突出了对虚伪官场的愤懑。最后两句尤其有力,说明即使奏章被毁,历史终将给出公正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