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暮春野景,通过四个画面传递出深沉的生命感慨。
第一句"津桥半断水如雷"像电影特写:一座残破的断桥横在水面,桥下激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个画面既真实又象征——既写实地表现乡村破败景象,又暗示着某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
第二句镜头转向细节:破屋墙角堆着长满青草的荒坟。这里用"古坟"和"青草"的对比,暗示死亡与新生并存的自然规律,坟头青草反而让场景更显凄凉。
第三句点明时间——暮春三月,这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荒村"与"春最惨"形成强烈反差。诗人用"最惨"形容春天,颠覆了传统对春天的美好想象,突出乡村的凋敝。
最后一句拉开视野:细雨朦胧中,漫山遍野的荆棘开着不起眼的小花。这个画面很有深意——"棘花"不是娇艳的春花,而是带刺的野花,在微雨中倔强开放,暗示着生命在艰难环境中的顽强。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渗透着诗人对生命、时光的思考。残桥、荒坟、棘花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哲理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在看似衰败的景象中,依然存在着不可摧毁的生命力。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观察。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