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庵
予尝登高峰,近瞰碧溪坞。
老松如卧龙,夹道忽腾翥。
危梯过百折,直下看云雨。
善导有遗踪,十佛从口吐。
岁久缺其三,尘埃谁复数。
佛寿倘能读,佛像谅可补。
绕山行道迹,会转坦无阻。
中休有磐石,蔽日多林莽。
安得德山流,来为此峰主。
结茅孤顶上,端坐诃佛祖。
老松如卧龙,夹道忽腾翥。
危梯过百折,直下看云雨。
善导有遗踪,十佛从口吐。
岁久缺其三,尘埃谁复数。
佛寿倘能读,佛像谅可补。
绕山行道迹,会转坦无阻。
中休有磐石,蔽日多林莽。
安得德山流,来为此峰主。
结茅孤顶上,端坐诃佛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一座高山(高峰庵)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表达了对佛法的思考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开头写作者登上高山,俯瞰碧溪坞的美景。老松树像卧龙一样盘踞在山路两旁,忽然又像要腾飞而起,用动态的比喻让静态的景色活了起来。接着描写攀登的艰险——要走过百折的陡峭阶梯,从高处往下看云雾缭绕如同云雨,既展现了山势的险峻,也暗示修行之路的曲折。
诗中提到山中留有善导大师(唐代高僧)的遗迹,还有"十佛从口吐"的典故(可能指佛教传说或石刻造像)。作者感叹年代久远,佛像已有缺损,尘埃覆盖少有人关注,但他认为如果佛经真义能被理解,佛像的缺损也是可以修补的——这里暗含"佛法重在领悟而非形式"的禅意。
后半段写绕山行走的道路最终会变得平坦,山腰有可供休息的磐石和林荫,流露出"修行虽苦终有收获"的感悟。最后作者突发奇想:希望有德山禅师那样的高僧来此主持,自己在山顶结庐修行,甚至敢"呵斥佛祖"——这个大胆的想象既表现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禅宗"不迷信权威,追求顿悟"的精神。
全诗通过登山过程隐喻修行之路,将自然景观与佛法思考完美结合,语言生动又不失哲理,最后两句更是打破常规,展现了禅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洒脱境界。
吕希纯
寿州人,字子进。吕希绩弟。登进士第。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历官太常丞、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谏哲宗勿复新法。寻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绍圣初出知亳州,为谏官劾元祐中附会吕大防、苏辙,徙睦州、归州。后贬金州居住,又责道州安置。徽宗即位,起知瀛州,改颍州。崇宁初,入元祐党籍。卒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