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底松-念寒俊也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
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
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
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长在深山涧底的松树比喻出身低微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不公平现象。

诗中的松树虽然高大粗壮(百尺高、十围粗),却因为长在偏僻的山涧里,始终得不到木匠的赏识。就像朝廷需要栋梁之材,却不知道山涧里就有好木材,双方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里用"明堂欠梁木"暗指朝廷缺乏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却被埋没在底层。

诗人质问老天爷:为什么给了松树这么好的材质,却不给它一个好的生长环境?接着用历史人物作对比:汉代金日磾、张安世世代做官,而孔子弟子原宪却穷得叮当响;穷人家只能穿牛衣(粗麻衣),权贵们却穿着貂蝉冠服(高级官服)。诗人尖锐地指出: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有真本事,地位低的人也不一定就愚笨。

最后用两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作结:珍贵的珊瑚生长在海底,平凡的白榆树却长在天上。这种反常的对比强烈讽刺了当时"高贵者恒贵,卑贱者恒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强烈不满。全诗通过松树、人物、自然物象的多重比喻,把怀才不遇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