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叟招饮
灯火隔篱落,呼儿掩柴门。
邻叟挽我衣,笑指老瓦盆。
酒尽意未已,语杂情更真。
嗟嗟行路难,劝我归与邻。
团圞一家乐,亦足娱其亲。
低头愧叟言,未语面辄頳。
父昔教我书,意在为荣亲。
十岁始知学,二十能为文。
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
年今几半百,亲老安可云。
岁时一杯酒,父子祖与孙。
客多在家少,暂聚还复分。
曾不如尔乐,欢然力耕耘。
父醉儿解扶,翁归妪相迎。
十日九在家,笑语蔼生春。
我无田可归,岂无山可耕。
我无秫可酿,岂无泉可烹。
幸及亲未衰,菽水或可营。
无愧邻叟言,乃不愧予心。
邻叟挽我衣,笑指老瓦盆。
酒尽意未已,语杂情更真。
嗟嗟行路难,劝我归与邻。
团圞一家乐,亦足娱其亲。
低头愧叟言,未语面辄頳。
父昔教我书,意在为荣亲。
十岁始知学,二十能为文。
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
年今几半百,亲老安可云。
岁时一杯酒,父子祖与孙。
客多在家少,暂聚还复分。
曾不如尔乐,欢然力耕耘。
父醉儿解扶,翁归妪相迎。
十日九在家,笑语蔼生春。
我无田可归,岂无山可耕。
我无秫可酿,岂无泉可烹。
幸及亲未衰,菽水或可营。
无愧邻叟言,乃不愧予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的邻里场景,通过朴实的生活画面传递深刻的人生感悟。
傍晚时分,诗人隔着篱笆看到灯火,叫孩子关上柴门。邻居老人热情地拉着他的衣袖,指着酒盆邀他共饮。酒喝完了但情谊未尽,老人真诚地劝他:与其在外奔波,不如回家团聚。老人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让诗人深感惭愧。
诗人回忆起父亲从小教他读书,希望他能光宗耀祖。但三十岁准备远行时遭遇变故,如今快五十岁,父母年迈却无法尽孝。虽然偶尔能团聚喝酒,但大多时间都在外漂泊,反而不如邻居一家天天耕耘劳作来得快乐。
最后诗人反思:虽然没有田地可种,没有粮食酿酒,但只要父母健在,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只有做到邻居老人说的那样,才能真正问心无愧。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邻居家的天伦之乐反衬自己的漂泊遗憾,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它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功名利禄,而是陪伴家人的平凡时光。这种真挚的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于石
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