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秦淮夜月)

劝客新楼,鸣筝上酒,夜凉人爱秋深。何似过、赏心佳处,依约湖阴。东望寒光缥缈,烟水阔、短笛销沈。阑干近,胜时种柳,清到如今。
凌波又成误约,自佩环飞去,暗想遗音。重省江城倦客,醉拥秋衾。谁家一掬红泪,孤雁远、湿逗罗襟。石城晓,数声又递寒砧。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秦淮河畔的感伤画面,像一部怀旧电影的蒙太奇。

上片从热闹的酒楼写起。新开的酒楼里,歌女弹着古筝劝酒,人们沉醉在微凉的秋夜中。但很快镜头转向更美的"赏心佳处"——湖边树荫下。远处东边的水面泛着寒光,雾气朦胧中,隐约的短笛声渐渐消失。近处的柳树随风轻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清雅姿态。这里用"寒光""销沈"等词,给热闹的秋夜蒙上一层淡淡的忧郁。

下片转入回忆与怅惘。像很多错过约定的故事一样,心上人早已离去,只留下环佩的叮咚声在记忆中回响。词人自称"江城倦客",醉卧在秋被中,暗示着漂泊与孤独。"谁家一掬红泪"是个巧妙的镜头切换:不知哪家的女子正在伤心落泪,就像孤雁远飞时打湿的羽毛。最后以黎明时分的捣衣声作结,那一声声敲打仿佛在叩击着词人孤寂的心。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若即若离的惆怅感。热闹的酒宴、幽静的湖景、远去的恋人、哭泣的女子,这些画面通过"寒光""红泪""孤雁"等意象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错过与思念的秋夜故事。词人没有直接说多么伤心,但通过景物和细节的层层渲染,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挥之不去的落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