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渔家傲》描绘了古代七月都城热闹的乞巧节场景,充满市井生活气息和节日趣味。
上片写节日盛况:七月的都城里,人们争相庆祝乞巧节(七夕)。荷花盛开的美景下,新搭的棚架挂满装饰。街上的青年男女打扮俏皮,互相嬉戏打闹。最有趣的是月下穿针比赛——姑娘们浓妆艳抹,在月光下比试谁穿针更快,这是古代乞巧节特有的风俗。
下片转向生活细节:有人折下带茎的莲蓬把玩,午后饮酒直到清晨才醒。一场秋雨浇透了麻杆,带来些许凉意。最妙的是结尾——夜市小贩叫卖"鸡头炒"(芡实小吃),用声音瞬间把读者拉回烟火气十足的古代夜市。
全诗就像一组生动的民俗镜头:既有节日狂欢的热闹,又有雨后初凉的惬意,最后定格在小摊升腾的香气里。诗人用"娇民儿女狡""偏相搅"等口语化表达,让千年前的七夕之夜显得格外鲜活,仿佛能听见当时街头的欢笑声。
欧阳玄
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