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小智欲求道,得失常相因。
如镜不莹背,如烛不耀晨。
镜烛岂不朗,操舍还由人。
荡荡至人出,羲阳彻八坤。
浮云绝蔽亏,万古光华新。
总总六合间,万物各有我。
臆见苟未除,名理动相左。
譬彼迎嘉宾,重门反深锁。
宕胸生虚明,灼然胜观火。
如镜不莹背,如烛不耀晨。
镜烛岂不朗,操舍还由人。
荡荡至人出,羲阳彻八坤。
浮云绝蔽亏,万古光华新。
总总六合间,万物各有我。
臆见苟未除,名理动相左。
譬彼迎嘉宾,重门反深锁。
宕胸生虚明,灼然胜观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求道"过程中的得失与自我认知的关系,用生活中常见的镜子、蜡烛作比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四句用镜子、蜡烛作比:镜子不擦背面就会积灰,蜡烛不在清晨点燃就无法照亮黎明——比喻人若执着于表面得失,就会像蒙尘的镜子、未点燃的蜡烛一样失去本真。但紧接着指出,镜子蜡烛本身是光亮的,用不用全在人自己,暗示人本具智慧,关键在于能否放下执念。
中间部分描绘理想境界:当真正通透的人出现,就像太阳驱散乌云,让亘古的光华重现。这里用"羲阳"(太阳)比喻觉悟者,用"浮云"比喻人的偏见杂念。
后六句转入现实思考:世间万物各有特性,人若固执己见,就像把贵客锁在门外。最后两句给出解法——敞开胸怀让内心空明,这种洞察力比亲眼所见更透彻。"宕胸"指开阔心胸,"虚明"指澄澈心境。
全诗核心是说:求道不在于外求,而在于破除心中偏见。就像镜子要勤擦拭,蜡烛要点燃,人也要扫除心中迷雾,才能见到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诗中用日常事物作喻,把抽象哲理讲得生动可感,最后给出"敞开心胸"的实践方法,既有哲理深度又具实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