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冬夜飞雪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雪花的灵动之美和自然界的恢弘气势。
前两句写雪从天而降的威严姿态——天上的仪仗队(雪花)哪是人间能想象的,寒夜里的雪花反而显得格外动人。"六花"指雪花六瓣的形状,"夜偏宜"暗示雪景在夜色中更显神秘。
中间四句用三种声音表现雪的不同形态: 1. 像神仙参加完朝会归去时衣袂环佩的碰撞声(半空环佩) 2. 像舞女旋转时洒落一地的珍珠(满地珠玑) 3. 先是急促的簌簌声随风而来,后又夹杂着雪粒缓慢飘落的沙沙声
最后两句将雪声与松竹声对比:房琯(唐代名相)栽种的松竹虽然清雅,但比起这天籁般的雪声,都显得平凡了。诗人认为雪声是自然界最奇妙的声音,超越了一切人为的清雅之物。
全诗妙在将无形的雪声具象化:时而像环佩叮当,时而似珍珠洒落,既有急促的节奏又有舒缓的韵律。通过多角度的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雪夜,感受到雪花飘落时丰富的声音层次。最后用松竹作对比,更突显了雪声的天然妙趣。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