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
危峰张屏帏,峻壁开户牖。
崩腾来阵马,翔舞下灵鹫。
秀色纷后前,晴岚迷左右。
重阴忽障翳,虚籁竞呼吼。
深迂爱风日,高亢扪星斗。
帝居望北阙,村落当南口。
军都汉时县,遗迹奄存否。
中郎读书处,遗构想摧朽。
谁云用武地,经训乃渊薮。
我家胶东湄,朴学叹白首。
居邻通德里,况此见师友。
惭无书带草,采采为盈手。
何以醉先生,清溪绿如酒。
崩腾来阵马,翔舞下灵鹫。
秀色纷后前,晴岚迷左右。
重阴忽障翳,虚籁竞呼吼。
深迂爱风日,高亢扪星斗。
帝居望北阙,村落当南口。
军都汉时县,遗迹奄存否。
中郎读书处,遗构想摧朽。
谁云用武地,经训乃渊薮。
我家胶东湄,朴学叹白首。
居邻通德里,况此见师友。
惭无书带草,采采为盈手。
何以醉先生,清溪绿如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口一带壮丽多变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历史人文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学问传承的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南口险峻奇特的山势。诗人把高耸的山峰比作"张开的屏风",陡峭的岩壁像"敞开的门窗",群山奔腾而来如同战马冲锋,又像灵鹫盘旋而下。晴天时山色秀丽云雾缭绕,阴天时山风呼啸如同野兽吼叫。这些比喻让静态的山景充满动感。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转向历史人文。诗人站在高处北望京城,俯瞰南口村落,联想到这里是汉代军都县旧址,虽然遗迹难寻,但曾是东汉学者蔡邕(中郎)读书讲学之地。诗人感慨:谁说这兵家必争之地,竟也是儒家经典的传承之所?这里暗含了对学问传承的思考。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诗人联想到自己。他来自胶东沿海,一生钻研朴实的学问直到白头,如今住在学者聚集的通德里,得见良师益友。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书带草(象征学问的植物),但清澈的溪水绿如美酒,足以敬奉师长。这里用"清溪如酒"的意象,巧妙表达了以自然之美代替礼物敬师的心意。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思考完美融合。诗人不仅用战马、灵鹫等比喻让山景活起来,更通过古今对比,在山水之间寄托了对学问传承的深刻感悟。最后用溪水代酒的想象,既浪漫又体现尊师重道之心,展现出文人特有的雅致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