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奉命调任淮阳时的场景,既展现了官场仪仗的隆重,又暗含对友人品格的赞赏。
前两句写调任的突然性:朝廷的任命文书刚送到京城附近,友人就要告别同僚、在天亮前启程。"星班"指官员队列,"曙扉"暗示出发之早,突出公务的紧迫感。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官威与情谊:新铸的金印上龟钮昂首(象征权力),友人曾住的屋梁还有燕子双飞(暗喻家庭美满)。春风中红旗列队相送,夜雨宴席上酒杯频举,既有官方仪仗的庄重,又有饯别宴的热闹。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称赞友人出身名门("韦平"指汉代韦贤、平当两大家族),但更强调他的名誉不是靠家族光环,而是凭真才实学赢得皇恩。这种对比凸显了友人超越门第的才能与品德。
全诗巧妙融合官方场景与私人情感,既有红旗金印的华丽描写,又有燕子春雨的温馨意象,最终回归到对友人"凭实力说话"的真诚赞美,展现出宋代士大夫既重视功名、更崇尚实学的价值观。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