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比部牧仲招同蒋京少钱介维暨次公山言丰台看芍药予与京少先至不得相值遂入中顶登九莲台而还牧仲柬以诗依韵奉答其四章则专赠京少也 其三
名花有似倾国人,相对恨不连日夜。
绣袷初临绮日前,宝鞍拟解华星下。
铅华井汲者谁子,琥珀辘轳隔花泻。
道花无语却有情,扶须抱萼交头亚。
春光九十逾八十,今日何惜一日借。
不见艳李与秾桃,前蹊早已纷纷谢。
花开香鬘散天女,复涌金轮讶耶舍。
气味真成薝卜林,根株好是瞿昙蔗。
潦倒花前我不辞,斜风吹去当谁怕。
翠袖红筵舞凤皇,不值黄鹂数声骂。
绣袷初临绮日前,宝鞍拟解华星下。
铅华井汲者谁子,琥珀辘轳隔花泻。
道花无语却有情,扶须抱萼交头亚。
春光九十逾八十,今日何惜一日借。
不见艳李与秾桃,前蹊早已纷纷谢。
花开香鬘散天女,复涌金轮讶耶舍。
气味真成薝卜林,根株好是瞿昙蔗。
潦倒花前我不辞,斜风吹去当谁怕。
翠袖红筵舞凤皇,不值黄鹂数声骂。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和朋友一起赏芍药花的经历,充满了对美好春光易逝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用美人比喻芍药花,说名花就像倾国倾城的美人,让人看不够。诗人想象自己穿着华服在花前流连,甚至想卸下马鞍在星光下继续赏花,表现出对芍药花的痴迷。
中间部分("铅华井汲"到"瞿昙蔗")生动描写了赏花场景:花丛中有人打水(可能是浇花),水声像琥珀色的辘轳转动。芍药花虽然不会说话,但枝叶交缠的样子仿佛在窃窃私语。诗人感叹春天已过大半,要抓紧时间赏花,因为李花桃花早已凋谢。这里把盛开的芍药比作天女散花,又比作佛经中的神树,突出了芍药的神圣美感。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在花前尽情畅饮,连斜风细雨都不怕。结尾突然转折,说即使有歌舞盛宴,也比不上黄鹂的几声啼叫。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透露出诗人更爱自然之趣,而非世俗娱乐的雅致情怀。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春光易逝的细腻感受,以及"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及时行乐态度。诗人用丰富的比喻(美人、天女、神树)和生动的细节(交缠的花枝、琥珀色的井水),把一次普通的赏花写得妙趣横生,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之美的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