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落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三齿。动者日已落,存者能有几?

齿落何足悲?所悲岁月逝。行年已七十,德业无可纪。

远愧赵充国,成名向边鄙。作图上方略,虽老何亹亹!

岂独誇当时?馀光耀青史。我今往韶雄,事势焉能已?

汉贼不两立,直欲洗国耻。梅关一岭隔,调度亦易尔。

会当杀贼奴,持以报天子。何妨衣绣衣,持节老乡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七十岁老人的感慨和壮志。

开头写老人牙齿脱落,去年掉一颗,今年掉三颗,感叹身体衰老,时间流逝。但他并不为掉牙难过,真正让他难过的是岁月无情,自己年纪大了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

接着他提到汉朝名将赵充国,羡慕人家晚年还能在边疆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老人虽然年迈,但依然心怀壮志,认为自己还能像赵充国一样有所作为。

后半部分语气突然激昂,老人说自己要去韶雄(可能是地名)办事,因为“汉贼不两立”,他要为国雪耻。梅关(可能是险要关口)虽然险峻,但他觉得调度兵马不是难事,发誓要杀敌报国,甚至愿意穿着官服回乡,向天子复命。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1. 衰老与壮志的对比——牙齿掉了,但报国之心更烈
2. 平凡人的英雄梦——七十岁普通人幻想自己像名将一样力挽狂澜
3. 悲壮感——明知年老力衰,仍要“杀贼奴”“报天子”,像老将军请战

这就像现代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老人不服老,总想再拼一把的心态。诗人用掉牙这种日常小事,引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最后升华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热血宣言,特别能引发共鸣。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