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客

窃禄非本性,适彼南山阿。藜藿日不充,慷慨独商歌。

有客向我言,与世同其波。商君震七国,季子倾三河。

区区守章句,白首成蹉跎。念之为三叹,所乐良已多。

潜鱼骇钩饵,飞鸟愁网罗。结驷非不荣,违己当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荅客》可以理解为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全诗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和比喻,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开头四句是诗人的自述:他说自己当官("窃禄")并非本心,更向往南山下的隐居生活。每天粗茶淡饭都吃不饱("藜藿"指野菜),却依然慷慨激昂地唱着不合时宜的歌("商歌"是古代贫士唱的歌)。这里展现了一个清贫但坚守自我的文人形象。

接下来六句是"客人"的劝告:这位客人劝诗人要随波逐流,并举了商鞅和苏秦的例子,说这些人都靠迎合世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像你这样死守书本教条("章句"),只会白白浪费一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途。

但诗人听后只是叹息("三叹"),他说自己虽然清贫,但快乐已经很多。这里出现了两个生动的比喻:鱼儿害怕鱼钩上的诱饵,鸟儿畏惧捕鸟的网罗。说明诗人清楚认识到,荣华富贵虽然诱人,但代价是失去自由和自我。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结论:高车大马("结驷")的排场固然风光,但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点明了全诗的核心——人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而不是盲目追随世俗标准。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朴素的语言和比喻,讲出了一个永恒的人生选择题:是随大流追求世俗成功,还是坚持自我可能清贫但内心安宁?诗人选择了后者,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