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友的孩子来访时的喜悦和感慨,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意。
前两句"百年茅屋几秋风,已见高门在眼中"说的是:我这间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经历了多少春秋风雨,如今看到你(故人之子)长大成才,就像看到一座高大的门第矗立在眼前。这里用"茅屋"和"高门"的对比,既表现了自己的清贫,又表达了对晚辈成就的欣慰。
后两句"况尔累累尽英物,高曾元是汉于公"意思是:更何况你们家代代都出人才,祖上本就是像汉代于公那样的贤德之人。这里用"累累"形容人才辈出,用汉代著名的清官于公作比,既赞美了来访者的家世,也暗含了对优良家风的推崇。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表达了三种情感:一是见到晚辈成才的欣喜;二是对故人优良家风的敬佩;三是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岁月变迁的淡淡感慨。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茅屋秋风"、"高门英物"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人生况味。
郑文康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