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斋先生易尚书

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白髭。
文字尽传融水后,精神如战辟雍时。
灵椿终不争朝菌,蓍草惟堪养寿龟。
细嚼梅花看总义,只应姬老是相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写给一位名叫易尚书的老先生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时间跨度:开头说从"淳熙"到"嘉熙",这是南宋两个年号,中间隔了约60年。用这个时间跨度,暗示老先生经历了漫长岁月,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白髭"就是白胡子)。

2. 学问传承:说老先生的学问文章在"融水"(可能指老先生教书的地方)广为流传,但他的治学精神还像年轻时在最高学府("辟雍"是古代大学)奋斗时一样旺盛。这里用对比手法,既说学问传承,又说精神不老。

3. 人生智慧:用"灵椿"(传说中的神树,寿命极长)和"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作对比,说老先生像灵椿一样不争一时长短。又用占卜用的"蓍草"和长寿的"龟"作比喻,说老先生淡泊明志的养生之道。

4. 精神境界:最后说老先生细细品味梅花(象征高洁),研读经典("总义"指《易经》的要义),只有像周文王(姬)和老子这样的圣贤才能理解他的境界。这是对老先生极高的赞誉。

全诗通过时间跨度、学问传承、人生选择和精神追求四个层次,塑造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保持学术热情、超脱物外而追求精神境界的学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历经岁月,初心不改"的精神力量。

乐雷发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