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从峨眉山归来的旅人,借月光表达内心的澄澈与超脱。
前两句写景:峨眉山的月亮自古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月光倒映在渝江(重庆一带的江水)中显得格外清澈。这里用"古关情"暗示月亮承载着千年来的离愁别绪,而江水中的月光更清亮,为下文做铺垫。
后两句写人:这位走遍江湖的旅人(湖海客)洗尽尘世烦恼后,心灵如月光般通透。最妙的是"与月争明"——他归来时内心的光明竟能与皎洁的月亮媲美,用夸张的手法展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全诗妙在将月光和心境交融:外在的江月之清,对应内在的心灵之净。特别是最后突然把月亮"拟人化"成竞争对手,让抽象的修行成果变得生动可感。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人历经沧桑后,带着通透豁达的心境归来,连明月都成了他的见证者。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