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别母呈所翁陈先生
子别母,欲别牵衣意何苦。
母有众儿俱母怜,儿无别母儿谁乳。
海恶宁匪蛟,山饕莫如虎。
小大不相弃,高深自为扈。
万古天地中,何得如母所。
披絮成踟蹰,履霜正凄楚。
不见城上乌,相随八九子。
反哺何足云,慈乌乃如此。
引翼且莫高,短翅将千里。
母有众儿俱母怜,儿无别母儿谁乳。
海恶宁匪蛟,山饕莫如虎。
小大不相弃,高深自为扈。
万古天地中,何得如母所。
披絮成踟蹰,履霜正凄楚。
不见城上乌,相随八九子。
反哺何足云,慈乌乃如此。
引翼且莫高,短翅将千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母子分别的场景,描绘了人世间最动人的亲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分别时的揪心画面 开篇像电影特写镜头:孩子抓着母亲衣服不肯松手,因为"我若离开,谁来像您一样疼我?"母亲身边还有其他孩子,但离家的孩子却再难找到这样的温暖。用"海里有恶蛟,山中有猛虎"的比喻,说尽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2. 母爱的伟大力量 诗人用对比手法强调母爱:乌鸦尚知反哺,但人类的孝心比起母亲的无私付出根本不值一提。就像冬天穿着破棉袄徘徊、踩着寒霜发抖的比喻,写出离家的孩子失去母亲庇护后的无助。
3. 成长的必经之路 结尾笔锋一转:幼鸟终要离巢("短翅将千里"),暗示孩子必须学会独立。就像大鸟引导小鸟飞行,母亲虽然不舍,也要放手让孩子闯荡世界。这种既心疼又必须放手的矛盾心理,正是天下父母的真实写照。
全诗用乌鸦反哺、鸟类离巢等自然现象作比,把抽象的亲情化为可见的画面。最打动人的是它道出了永恒的亲子关系真相:爱的最高形式,是教会孩子离开的勇气。
蒲寿宬
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