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王宫侠曲二首 其二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借友行报怨,杀人租市旁。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
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身没心不徵,勇气加四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豪气冲天的侠客形象,充满了热血与江湖气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物形象 诗中的主角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侠客("雄儿任气侠"),他在年轻人中声望极高("声盖少年场")。这个侠客不是空谈道义,而是用行动说话——他帮朋友报仇,直接在闹市杀人("借友行报怨,杀人租市旁"),这种快意恩仇的作风很有古代侠客的特点。
2. 武器装备 诗人用"吴刀""利剑""素戟""白头镶"四种武器,配合"鸣手中""严秋霜"等动态描写,让人仿佛听到兵器铮鸣,看到寒光闪烁。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侠客的武力值,更烘托出肃杀的气氛。
3. 战斗场面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这两句特别精彩,用闪电和流光比喻侠客敏捷的身手,短短十个字就让打斗场面跃然纸上。后文"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更直接描写了战斗的惨烈——敌人纷纷倒下,而侠客出手果断狠决。
4. 侠客精神 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灵魂。这个侠客宁愿战死做鬼雄("宁为殇鬼雄"),也绝不苟活坐牢("义不入圜墙")。最动人的是"死闻侠骨香"这句——就算死了,骨头都带着侠义的芳香。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侠义精神。
全诗就像一部武侠电影的浓缩版:有鲜明的人物,激烈的打斗,更有超越生死的价值观。诗人用短促有力的句子和充满画面感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侠客世界的热血与悲壮。即使放在今天,这种为信念不惜牺牲的精神依然能打动人心。
张华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