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秋望辛丑七月入汉中过此时两宫在长安

孤江剖万山,一发悬太空。
牵马扪碧落,四顾开心胸。
高乌沈下界,绝顶失诸峰。
落日坠地上,丹黄千万重。
秋色随雁来,浩荡自关中。
树杪窥长安,目力千里穷。
莽莽云霞间,汉唐多离宫。
材官塞泾渭,忆昔迥六龙。
旌旗出烟谷,跸路缘青松。
悠悠古人事,当时皆英雄。
寒芜不可极,西望伤幽衷。
逆知千载下,惊心与我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汉江边的高处眺望秋景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与苍凉交织的复杂情绪。

开篇四句就像航拍镜头:孤零零的汉江切开群山,细如发丝般悬挂在天际。诗人牵着马登上高处,环顾四周顿觉心胸开阔。这里用"剖""悬"等动词,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充满动感。

中间八句是全景描写:飞鸟在脚下盘旋,山峰都矮于脚下,落日给大地镀上层层金红。秋色随着雁群从关中平原蔓延而来,诗人极目远眺,仿佛能看见长安城的树梢。这些画面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感。

随后笔锋转向历史:在云霞笼罩处,曾遍布汉唐离宫。诗人想起当年皇帝出巡的盛况,旌旗从山谷中飘出,仪仗沿着青松路行进。"材官塞泾渭"这句暗示当年人才济济的场面,与眼前的空旷形成对比。

最后六句抒发感慨:古人往事如烟,当年的英雄都已作古。望着荒凉的秋草向西延伸,诗人不禁黯然神伤。他预感到千年之后,会有后人像他今天这样,为同样的景象而心潮澎湃。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全诗最动人的地方。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交融:首先是雄奇的山水画卷,其次是沧桑的历史回响,最后是深沉的人生感悟。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同时完成了空间、时间和情感的三重跨越,让读者也跟着体验了一把"念天地之悠悠"的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