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大雁南飞、音信断绝的孤寂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前两句写大雁都已飞尽,连捎带书信的可能都没有了。"南雁去来尽"用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暗喻与远方断绝联系;"音书不可凭"直接点出无法通信的无奈。
中间四句用典故抒发忧思:诗人想象大雁飞过南方瘴气弥漫的山岭("蛮岭瘴"),听到屈原那样的忠臣拍胸痛哭("楚臣膺")。接着用"秦璧沉海"比喻人才被埋没,"舜陵愁云"象征对明君治世的怀念,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两句将思绪拉回现实:只能在梦中追忆往事("可堪梦魂在"),回头望去只剩自己孤独的身影("旧孤棱")。这个结尾既呼应开头的孤寂感,又强化了全诗苍凉忧郁的基调。
全诗通过雁群、瘴气、典故等意象,将个人思念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用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孤寂与忧思。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