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刀子

自怜胶漆重,相思意不穷。
不惜尖头物,终日在皮中。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题为《咏刀子》的诗歌。虽然它描述的是一把刀子,但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接下来我会用通俗的语言为您解析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第一句:“自怜胶漆重”。这里的“胶漆重”可能是在形容刀子的质地坚硬,耐用,不易损坏。诗人可能在此处也借用了胶和漆这两种材料的特性,暗示刀子的坚固和长久。同时,“自怜”一词或许透露出诗人对这把刀子的喜爱之情,它可能是诗人的心头好,或者是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接着看第二句:“相思意不穷”。这里用到“相思”这个词,让人想到深情的思念和挂念。诗人可能是在借刀表达自己对某物或某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就像刀子的用途一样,既锐利又持久,永不消逝。

再看第三句:“不惜尖头物”。这里提到的“尖头物”很明显指的是刀子本身。“不惜”可能表示诗人对刀子的珍视和重视,即使刀尖受损也不在乎。这表明诗人在使用刀子时非常投入,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这种对工具的热爱和保护,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投入。

最后一句:“终日在皮中”。这里的“皮中”可能指的是在保护、包裹刀子的皮套中,或者用来比喻日常使用的场景。“终日”表示这是一种常态,诗人每天都在使用这把刀子。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诗人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在使用刀子进行工作或者生活上的活动,这也反映出诗人生活的繁忙和充实。

综合来看,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赞美一把刀子,但实际上可能也在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对某物或某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通过这种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诗歌的魅力和精髓得以展现,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张鷟

张鷟(约660—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唐代小说家。他于高宗李治调露年登进士第,当时著名文人蹇味道读了他的试卷,叹为"天下无 双",被任为岐王府参军。此后又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八科考试,每次都列人甲等。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 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代成为典故,成了才学高超、屡试屡中者的代称。武后时,擢任御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