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
佛共众生同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
若欲见佛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口轰轰。
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乌或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而新养,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腰上有灯火,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或窠城。
或转罗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
诸佛菩萨家如是,只个名为舍卫城(同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教中"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佛与众生本是一体
诗人用"四海三田"的比喻说佛性无处不在,就像种子遍布田野。最妙的是"众生是佛之假名"这句——我们平时区分"佛"和"凡人",其实就像给同一个人取不同绰号,本质没有区别。

2. 佛性展现的千姿百态
中间部分像快镜头般展示各种生活场景:有结伴的、独行的;白天活动的、夜间出没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年龄的...这些都是在说佛性会以千万种形式出现,可能是飞鸟、草木,甚至是灯火琴声,打破人们对"佛"的刻板印象。

3.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道场
最后用"舍卫城"(佛陀传教的重要城市)作比,把蜘蛛网比作街巷,土石比作房屋,说明修行不必去远方。就像现代人常说"生活处处是课堂",诗中告诉我们:挑水劈柴可以是修行,鸟鸣花开也能见佛性。

全诗最颠覆认知的是把"佛"从高高在上的神坛拉回日常生活,就像说"奇迹不在远方,而在你低头看见的野花里"。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是:神圣感不在于追求特殊形式,而在于用觉知的心对待普通生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