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次韵
小孤山前一回盼,苍然始识孤山面。
隔江叠嶂开翠屏,绝壁浮云飘素练。
忆昔初蒙翰林聘,舣棹探奇不知倦。
扪萝陟级至绝顶,目极神开气为变。
大江东汇彭蠡来,昼夜崩腾奔海甸。
笳鼓遥闻日月动,帆樯忽度乾坤转。
舟人不识造物奇,但趣急趁南风便。
早悟微官七载缚,底用区区厌贫贱。
深窗冷壁守编摩,何异扬雄困雕篆。
重来胜地岁云暮,短景催人疾于箭。
天昏一火明山半,石底犹疑有雷电。
彭郎矶下寒浪涌,坐客正说龙君传。
人生可喜还可怜,世事堪违不堪恋。
明朝匡庐复入眼,虽有此境何由羡。
武城先生独好事,名山每恨游难遍。
丰城客子无一钱,但当作诗乞如愿。
隔江叠嶂开翠屏,绝壁浮云飘素练。
忆昔初蒙翰林聘,舣棹探奇不知倦。
扪萝陟级至绝顶,目极神开气为变。
大江东汇彭蠡来,昼夜崩腾奔海甸。
笳鼓遥闻日月动,帆樯忽度乾坤转。
舟人不识造物奇,但趣急趁南风便。
早悟微官七载缚,底用区区厌贫贱。
深窗冷壁守编摩,何异扬雄困雕篆。
重来胜地岁云暮,短景催人疾于箭。
天昏一火明山半,石底犹疑有雷电。
彭郎矶下寒浪涌,坐客正说龙君传。
人生可喜还可怜,世事堪违不堪恋。
明朝匡庐复入眼,虽有此境何由羡。
武城先生独好事,名山每恨游难遍。
丰城客子无一钱,但当作诗乞如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重游小孤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展现了一种既豁达又略带无奈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作者再次来到小孤山,看到隔江的青山像展开的翠绿屏风,绝壁上的浮云像飘动的白绢,景色壮丽。他回忆起年轻时初到翰林院任职,曾兴致勃勃地登山探险,爬到山顶时视野开阔,气象万千,长江奔腾入海的景象让他心潮澎湃。
但随后笔锋一转,说船夫们不懂欣赏自然奇观,只顾着趁南风赶路。这里暗喻世人大多忙于功利,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作者感叹自己被官职束缚七年,何必还要为贫贱烦恼。他在书房埋头著书,就像汉代扬雄困守书斋写《太玄经》一样。
再次来到这处名胜时已近年末,时光飞逝如箭。黄昏时山腰的火光、石缝中的雷声、彭郎矶下的寒浪,都让他联想到神话传说。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生无常的感慨:世事有喜有悲,值得留恋却又不得不放下。
最后写明天就要去庐山了,虽然那里风景更好,但自己已无暇欣赏。诗中提到的"武城先生"(可能指孔子弟子子游)爱游名山却难以走遍,而作者自己身无分文,只能写诗寄托心愿。这里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文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洒脱态度。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既热爱自然美景,又看透世事变迁的复杂心境。作者用大江奔流、风云变幻比喻人生起伏,最终达到一种"看山还是山"的淡然境界。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山水之美,也能体会到放下执念的智慧。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