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严子陵

饮尽桐江水,采遍富春山。
不羡波底鱼,难垂手中竿。
耕凿有真乐,衡茅无苦颜。
一朝遇物色,千里涉河关。
下车竟不屈,特立人所难。
遂令天下士,千秋仰遐观。

现代解析

这首《题严子陵》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歌颂了东汉隐士严子陵不慕权贵、坚守本心的品格。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严子陵喝着桐江水,漫步富春山,看似悠闲钓鱼却"不羡波底鱼"——这个细节很妙,说明他钓鱼不为吃鱼,而是享受隐居的乐趣。后四句直接点出主题:住茅屋种地让他真心快乐,脸上没有愁苦。这里用"衡茅"(横木为门的茅屋)与"苦颜"对比,突出物质虽简朴但精神富足。

转折出现在"一朝遇物色":当年好友刘秀当上皇帝(汉光武帝),派人千里寻他做官。但严子陵"下车竟不屈"——这个动作描写特别传神:使者专车来接,他却不给面子,坚持不当官。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正是这种"不合常理"的硬骨头,让后世读书人永远敬佩。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塑造了一个"活明白"的隐士形象:他清楚自己要什么——喝山泉、住茅屋的简单生活比当官更快乐。这种选择在看重功名的古代尤其难得,就像现代人放弃高薪工作去追求理想生活一样需要勇气。诗中"真乐"二字是核心,提醒我们:快乐不在于别人眼中的成功,而在于是否忠于自己的内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