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行(一作崔融诗)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景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同时抒发了诗人弃文从武的感慨。

开篇用"疾风卷溟海"等四句,形象地展现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狂风卷起沙尘暴,遮天蔽日,整日昏暗。这种环境描写为后面的战争场面做了铺垫。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战场上的战术部署:"军两进"指兵分两路,"东拒西敌"是两面作战,"蔽山张旗鼓"是虚张声势,"间道潜锋镝"是暗中偷袭。接着"精骑突晓围"写黎明突袭,"奇兵袭暗壁"写夜间奇袭,生动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战术运用。

"十月边塞寒"以下四句,通过描写严寒、积雪、南飞的大雁和西沉的太阳,既表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又暗示着战争的漫长。

最后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回忆自己曾经是个读书人("昔我事讨论"),后来弃文从武("一朝弃笔砚")。"岂要黄河誓"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不追求封侯拜将,只想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豪情。结尾"可嗟牧羊臣"两句,借苏武牧羊的典故,抒发了长期戍边的感慨。

全诗通过生动的战争场面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辛,以及诗人从文人到军人的心路历程。诗中运用大量对仗和典故,既气势磅礴又含蓄深沉,充分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