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原情三首 其二

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
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
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
城中人不绝,哀挽相次行。
莫非北邙后,重向洛城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城北邙山一带的生死景象,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生命轮回的永恒主题。

前四句像镜头一样扫过北邙山:这座自古以来的坟场,堆积的尸骨已化为苍白的泥土。诗人用"朽成泥"和"土多白"这种具象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死亡的物理痕迹。

中间四句出现动态画面:送葬队伍络绎不绝,车轮声渐渐被新坟吞噬。最震撼的是"墓侵城"这个意象——不是城市在扩张,而是坟墓在向城市蔓延,暗示死亡对生命的无声侵蚀。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城中人潮依旧,哀乐此起彼伏。诗人抛出惊人猜想:这些活人该不会是埋葬在此的亡魂转世吧?用"重生"的想象消解了生死的界限,让全诗在悬疑中收尾。

全诗妙在把阴森的坟场写得不动声色,没有刻意渲染恐怖,而是通过送葬队伍、新坟扩张这些日常细节,让读者自己体会生命更替的苍凉。最后脑洞大开的猜想,既荒诞又深刻,让人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行走的亡灵。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