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龟山①

独立龟峰⑴最上头,倚风⑵舒啸与谁俦。
崖中曲岫苔痕破,岛外长空浪影浮。
石冷云归山色暮⑶,霜寒树老海天秋⑷。
清猿洞口声声⑸叫,也学登高伴客游(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龟山顶峰,在秋日里远眺自然美景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现了壮阔又带点寂寥的意境。

首联"独立龟峰最上头,倚风舒啸与谁俦"写诗人独自站在山顶迎风长啸,用"与谁俦"三字点出孤独感——这样壮丽的景色却无人分享。一个"啸"字既表现豪情,又暗含寂寞。

中间两联用四组精妙的自然画面构成全景: "崖中曲岫苔痕破"写近处山崖的褶皱和斑驳苔痕; "岛外长空浪影浮"将视线拉远,海天相接处浪涛浮动; "石冷云归山色暮"用"冷"字带出秋意,暮云归山增添苍茫; "霜寒树老海天秋"直接点明季节,老树、寒霜、秋海共同营造萧瑟氛围。

尾联突然加入声音元素:清猿的啼叫打破了寂静,它们仿佛也在模仿人类登高,陪伴孤独的游客。这个拟人化的结尾很巧妙,用猿声反衬出人的孤独,又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1. 视角由近及远、由静到动,最后用声音收尾,层次丰富; 2. "冷""寒""老"等字眼强化了秋日萧瑟感; 3. 孤独感贯穿始终,但结尾的猿声又带来一丝暖意; 4. 对仗工整却不呆板,如"苔痕破"对"浪影浮",既有形式美又生动自然。

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