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太初归剡原袁来杭宿传法寺寺在德寿宫北今行路及园即宫旧址

大雷山下鄞江口,石湿落星海涵斗。莓苔琐窗居鬼神,散发天衣夜行酒。

百年绮语堕凡尘,刘公不还谢公走。祇今零落三秋霜,犹说先朝人物薮。

道逢袁家美年少,欲挽吴潮归两袖。自言学出戴君门,又说舒君忘年友。

舒君白头爪尘垢,戴君业成衣露肘。君来何处觅知音,吊古凄凉无老叟。

出门择语归计餐,顾忌惭皇无不有。不如归食空江槎,初生淡菜如珠母。

风帆送客来夷洲,白帢青衫谈不朽。君不见君今宿寺多鄞僧,耆旧能言几人在。

隔墙食柏秋麝过,废石坡陁旧南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杭州送别朋友袁太初回老家剡原的故事,通过描写寺庙、古迹和人物对话,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落寞的感慨。

开头用"大雷山下鄞江口"等壮阔的自然景象起兴,说这里曾经是南宋德寿宫的旧址,现在却成了破败的传法寺。用"莓苔琐窗"、"散发天衣"这样的描写,暗示这里曾经辉煌,如今却荒凉冷清。

中间通过袁太初这个年轻人的视角,带出了两位前辈文人戴君和舒君的故事。这两位前辈一个有才却穷困,一个年迈仍不得志,暗示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命运。作者用"吊古凄凉无老叟"一句,道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最后用"不如归食空江槎"等句,劝朋友不如回老家过简单生活。通过"隔墙食柏秋麝过"的细节,再次对比昔日的皇宫和今日的荒芜,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 1. 用具体的地点、人物和对话来讲故事,让怀古之情更真实 2. 善用对比手法,把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对照着写 3. 语言既有画面感又含蓄,比如用"淡菜如珠母"这样家常的比喻,来反衬人生的无常

这种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渺小与坚韧。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