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黔灵山

苍松直上成千古,阴阴独寻幽径。
谷转云深,坡斜石滑,心目顿教清醒。
风林响应。
正回顾疑人,此峰平顶。
古寺颓垣,一声钟打夕阳冷。
应怜容与小步,且抛情绪尽,漫成吟咏。
佛案青灯,僧斋黝壁,又起闲愁深省。
回栏待凭。
有几树垂杨,子规堪听。
路暗前村,话归时野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黔灵山漫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和寺庙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孤独、清醒又略带忧愁的心境。

上片(前半部分)写登山过程: 开头"苍松直上成千古"用高大的松树象征时间的永恒,暗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阴阴独寻幽径"直接点出独自探幽的孤独感。接着用"谷转云深,坡斜石滑"这样具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爬山,感受到山路的曲折险峻。"心目顿教清醒"说明这样的环境让人神清气爽。后半段写到风吹树林的声音像在回应人,山峰平顶的奇特景观,以及夕阳下古寺钟声的寂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

下片(后半部分)写寺庙中的感悟: "应怜容与小步"是说且慢行且欣赏。作者试图抛却杂念作诗,但看到佛寺的青灯、黝黑的墙壁,又忍不住陷入沉思。"闲愁深省"说明这种愁绪不是强烈的痛苦,而是淡淡的、让人反思的忧愁。最后写凭栏时看到垂柳、听到杜鹃,天色渐暗准备归去时,仍带着游玩未尽兴的遗憾。

全词最妙处在于: 1. 动静结合:松树、古寺是静的,风声、钟声、鸟鸣是动的,让画面鲜活 2. 感官丰富:有视觉(青灯黝壁)、听觉(钟声、子规)、触觉(石滑)、心理感受(清醒、闲愁) 3. 情感递进:从登山时的清醒,到寺中的愁思,最后归途的不舍,情绪层层深入

普通人读这首词,能感受到: - 独自登山时那种既孤独又享受的状态 - 面对古老自然时产生的敬畏之心 - 在寺庙环境中自然产生的生命思考 - 游玩尽兴与未尽兴之间的微妙心理

这些体验其实与现代人旅行、登山时的感受是相通的,只是古人用更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