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婉紃从母师绿槐书屋诗稿

清才亚班女,家学绍中郎。一卷五言诗,玉振谐笙簧。

思亲赋蒿莪,忆弟梦池塘。澄怀鉴明月,清节含冰霜。

人事慨变迁,抚时多感伤。义心激苦调,幽意凄金商。

洞庭秋水深,木叶飞潇湘。灵妃鼓瑶瑟,天地皆苍凉。

潜蜦跃神渊,孤凤栖幽篁。空山悄无人,日暮秋兰香。

茅屋埋穷闾,所思在沧浪。灵珠俨盈握,尘壒随风扬。

少小侍宣文,纱幔授篇章。所愧性庸愚,学步终茫茫。

十年困墙面,师资未敢忘。缅怀列国风,二《南》何洋洋。

蔚为风教始,千载流芬芳。后世何陵夷,日下江河长。

浮华失明性,俗变嗟靡常。何当播希声,薄海休风彰。

古来移国俗,匹妇有札梁。仰止望高山,顾影心徬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从母师)的深情赞歌,表达了对老师才华和人品的敬仰,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第一部分:赞美老师的才华与品格
- 开篇将老师比作古代才女班昭和文学家蔡邕,夸她学问深厚,诗作如美玉般清润动人("玉振谐笙簧")。
- 通过"思亲赋蒿莪""忆弟梦池塘"等句,展现老师诗中真挚的情感,像明月般澄澈,品格如冰霜高洁。

第二部分:人生与时代的感伤
- "人事慨变迁"后转向沉重:时光流逝带来感伤,老师的诗如秋日悲歌("幽意凄金商"),用"洞庭秋水""木叶潇湘"的萧瑟景象,暗喻人世苍凉。
- "孤凤栖幽篁""空山秋兰香"等意象,既赞美老师如孤凤、幽兰般超脱世俗,也隐含对知音难觅的叹息。

第三部分:自我反思与社会批判
- 学生自谦"性庸愚",感激老师教导("纱幔授篇章"),但遗憾自己未能学有所成("学步终茫茫")。
- 对比古代《诗经》的淳朴教化("二《南》何洋洋"),批判当下世风日下("浮华失明性"),呼吁重拾质朴文化("播希声"改变风气)。

结尾:高山仰止的敬畏
- 以"匹妇有札梁"(普通女子也能影响社会)鼓励教化力量,但面对理想又觉自身渺小("顾影心彷徨"),表达了对老师境界的向往与自身无力的矛盾。

全诗亮点
1. 双重情感:既是给老师的"诗评",又是学生的自白书,真诚动人。
2. 画面感强:用"秋水深""孤凤栖""秋兰香"等画面,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3. 社会关怀:不局限于个人抒情,延伸出对文化衰落的忧思,格局开阔。

现代启示
- 诗中"浮华失明性"对物质社会的批判,至今仍有共鸣。
- 师生情谊的描写让人想起成长中那些点亮心灵的老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