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楼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潼关的雄伟和诗人内心的愁绪。

开头两句写诗人旅途中的一个小片段:雨后初晴,他停下马,登上潼关的城楼。这里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旅人稍作休息的场景,让读者能立刻进入画面。

中间四句集中描写潼关的壮观地势。潼关的山势雄壮,守护着京城周边的要地;这里的关口控制着通往九州的重要通道。黄河从陕西方向奔流而来,又环绕着华阴城流淌。这几句用"雄""扼"等有力度的词,突出了潼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河流的走向,展现出潼关在自然地理上的关键位置。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傍晚登高远望时的感受。眼前是万里风烟,心中涌起无限愁绪。这里的"愁"字很值得玩味,可能是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也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沉的情感色彩。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既有雄浑的山水勾勒,又有细腻的情感点染。诗人通过潼关这个战略要地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山河的壮美,又含蓄地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感受山河壮丽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崔颢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