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薜山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充满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光的感慨。
前两句"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山势:高耸入云的山峰上长满无数杉树,像倒扣的碗一样的山脚下树木直插云霄。这里用"一万杉"不是实数,而是强调树木之多;"覆盂"形容山形独特,让读者能想象出这座山的奇特造型。
后两句"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雨三百年"将视线从空间转向时间:这些古树三百年前就见过开山祖师,经历风吹雨打直到今天。"溜雨鸣雨"用雨水在树间流动、滴落的声音,暗示岁月流逝。诗人通过老树的视角,把三百年的历史浓缩在雨声中,让人感受到山中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故事。
全诗妙在: 1. 用"杉树"作为见证者,把静景写活 2. 数字对比强烈(一万/三百),既显空间广阔又显时间悠长 3. "溜雨鸣雨"的雨声既真实又象征时光流逝 4. 最后把祖师、古树、雨声串联,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大山的壮观,又能体会到一种"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悠远意境,仿佛跟着诗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登山之旅。
倪思
(1147—1220)湖州归安人,字正甫,号齐斋。倪称子。孝宗乾道二年进士。淳熙五年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学博士、将作监。光宗时累官礼部侍郎。宁宗初历任内外官,皆为言者论罢。后召还,试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论言多切直,以忤韩侂胄,予祠。侂胄死,复召,历礼部尚书。又以忤史弥远,出知镇江府,移福州,寻镌职而罢。有《齐山甲乙稿》、《经锄堂杂志》、《班马异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