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渊明自谓羲皇人,作为诗记拟避秦。
秦人宋人一而已,诈力篡杀不足询。
柴桑自有桃源渡,洞口云深落英聚。
鸡犬尚有古音声,衣裳不作新制度。
此中避世可千年,春花秋月自娟娟。
峡中不知人何事,世人遥望惟青山。
山色溪光终不改,武陵白云自相待。
却笑时人欲问津,避秦之宅竟安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全诗语言平实,但内涵深刻。

开头四句点明主旨:陶渊明自称是上古时代的人,写《桃花源记》是为了逃避暴秦。但诗人认为,无论是秦朝还是宋朝,统治者都靠欺骗和暴力夺取政权,不值得效忠。这里暗含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讽刺。

中间八句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柴桑(陶渊明故乡)就有通往桃源的渡口,洞口云雾缭绕,落花缤纷。这里的鸡犬叫声还保留着古风,人们的衣着也保持传统样式。在这个避世之地,时光仿佛静止,春花秋月永远美好。峡谷里的人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外界也只能遥望青山。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青山溪水永远不会改变,武陵的白云永远等待着有缘人。可笑的是,现在的人还想寻找通往桃源的渡口,但逃避暴政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这里暗示真正的桃花源已不复存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难以寻觅的无奈。

全诗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思想: 1. 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批判 2. 对淳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3. 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清醒认识

诗人用通俗的意象(鸡犬、衣裳、白云等)构建出一个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又用"诈力篡杀"等词直指现实黑暗,使诗歌既有浪漫色彩,又具有批判力度。最后以问句作结,留给读者无限思考空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