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bēi)题字,古苔横啮(niè)。
悬崖句:谓群山环绕,举头望去,天空只露一线,仿佛是天幕裂开了。古苔横啮:意谓断碑上长满了苍苔,那苍苔好像是啃咬着碑文。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tán)底蛟龙窟(kū)。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风声句:谓龙潭口处如同风雷大作,发出了金征戈矛撞击般的巨大声响、鸣金铁,形容风雷声如同金征戈矛撞击之声。
注释
龙潭口:龙潭山口,地在清代吉林府伊通州西南,即今吉林市东郊龙潭山。此处有“龙潭印月”之胜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作者扈驾东巡过经此地。又,今山西省盂县北之盂山亦有“龙潭”,又称“黑龙池”。作者曾几度赴山西五台山,本篇所指或为此地。悬崖句:谓群山环绕,举头望去,天空只露一线,仿佛是天幕裂开了。
古苔横啮:意谓断碑上长满了苍苔,那苍苔好像是啃咬着碑文。
风声句:谓龙潭口处如同风雷大作,发出了金征戈矛撞击般的巨大声响、鸣金铁,形容风雷声如同金征戈矛撞击之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险峻而沧桑的山景,同时暗含历史兴衰的感慨。
上片写山势险恶。开篇"山重叠"三字直接勾勒出群山连绵的压迫感,"悬崖一线天疑裂"更是用夸张手法,让人感觉天空都被陡峭的山崖割裂了。断裂的古碑上模糊的字迹和爬满的青苔,暗示这里曾有人活动,但已被时间遗忘。
下片转入动态描写。风声如雷,仿佛金属碰撞的声响,营造出潭底蛟龙盘踞的阴森氛围。这里的"蛟龙窟"既是写实也是象征,既指深潭的神秘可怕,也暗喻权力争斗的险恶。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虽然眼前尽是历史更替的痕迹,但明月依旧,暗示无论朝代如何变迁,自然永恒不变。
全词通过震撼的自然景观,引发对历史沧桑的思考。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让险峻的山崖、幽深的潭水、残破的古碑自己"说话",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苍凉感。特别是结尾"旧时明月"的意象,既带着物是人非的伤感,又透露出某种超脱的智慧。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