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秦举人(凤山之长子)

双亲淮水隔东吴,千里来娱望眼孤。
金缕侑觞称上寿,玉楼撰记促妖符。
香遗深院三秋桂,声咽平林半夜乌。
泉壤不须长抱恨,联翩绳武看群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秦凤山的长子(举人)的挽诗,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的慰藉。

前两句写逝者生前孝顺:虽然父母住在遥远的淮水边(与东吴相隔千里),但他不辞辛劳赶去陪伴("千里来娱"),可惜现在只剩老人孤独守望("望眼孤")。这里用地理距离衬托孝心,又用"孤"字点出当下的凄凉。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生死无常:第三句回忆他生前用金线绣的华服为父母祝寿("金缕侑觞"),第四句突然转折说天宫("玉楼")要建新楼,催着索命("促妖符"用神话说法暗示猝死)。五六句通过景物继续渲染哀伤:院子里桂花还在飘香("三秋桂"),但树林里半夜传来乌鸦哀鸣,用花香与鸟啼的对比强化悲剧氛围。

最后两句转为宽慰:劝逝者在地下("泉壤")不必遗憾,因为你看家中孩子们("群雏")正在健康成长,将来会继承你的志向("绳武"指继承祖业)。这里用"联翩"形容孩子们活泼的样子,在哀伤中注入希望。

全诗情感脉络清晰:从追忆孝行到痛惜早逝,最后以家族延续作结。用"金缕祝寿"与"玉楼索命"的强烈对比,突出生命无常;结尾笔锋一转,用孩子们的身影化解悲情,体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生死观。景物描写(桂花、乌鸦)既点明秋季时令,又自然烘托哀思,是古典诗词常用的借景抒情手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