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盛开时的绚烂景象,以及人们对它的珍爱之情。
前两句"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说:牡丹花像无数片红色绸缎,把整个春天的美丽都集中展现了,再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它真实的美丽。这里用"红绡"比喻花瓣,突出牡丹的华贵;"剪尽春"则形象地表现了牡丹独占春色的王者气质。
后两句"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意思是:牡丹的花期很短(九十天指整个春天),所以即使再珍贵,也愿意折下最美的花朵送给重要的人。这里透露出一种"美好易逝,更要及时分享"的人生感悟。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写出了牡丹无与伦比的美丽,又表达了"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消逝"的淡淡忧伤,最后落脚在"珍惜当下,分享美好"的积极态度上。诗人用牡丹比喻生命中那些短暂却绚烂的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欣赏和分享。
卢士衡
卢士衡(?~?),字号不详,疑为江南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丁亥科黄仁颖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卢士衡曾游天台、钟陵。在《全唐诗》中有卢士衡诗七首。其中有《寄天台道友》:“曾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另有《灵溪老松歌》、《游灵溪观》、《花落》、《钟陵铁柱》、《僧房听雨》、《题牡丹》。寄情花草山水之间。据记载有“集一卷,今不传”。另有卢士衡诗二首补遗。分别为《松》和《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著有《卢士衡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