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怀古

花石冈前麋鹿过,中原秋色动关河。
欲询故国伤心事,忍听前朝皓齿歌。
蔓草有(一作无)风嘶石马,荆榛无(一作有)月泣铜驼。
人间富贵皆如梦,不独兴亡感慨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汴梁(北宋都城,今开封)遗址前的感慨,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叹息和对人生虚幻的感悟。

前两句写眼前荒凉景象:曾经繁华的花石冈前,如今只有野鹿经过;中原的秋色让关河(山河)都显得萧瑟。这里用"麋鹿过"暗示昔日繁华已沦为荒野,秋色更添凄凉。

三四句转入情感:想打听故国的往事,却又不忍听前朝的歌谣。"皓齿歌"代指奢靡的宫廷生活,听着只会更伤心。这两句写出了对历史的矛盾心理——既想了解又不忍面对。

五六句用两个精妙的比喻:野草中的石马(陵墓雕像)在风中像在嘶鸣,荆棘丛中的铜驼(象征政权)在月光下像在哭泣。"有风/无月"的版本差异不影响整体意境,都突出了遗址的孤寂。石马铜驼本是富贵象征,如今却淹没在荒草中。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人间的富贵都像一场梦,何止是朝代兴亡让人感慨呢。由历史兴衰联想到人生无常,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全诗妙在: 1. 用麋鹿、石马等具体意象让沧桑感可视化 2. 通过"欲询""忍听"等心理描写增强代入感 3. 结尾从历史感慨升华到人生感悟,引发普遍共鸣 就像我们站在圆明园遗址前,看着残垣断壁,既感叹国家命运,也会想到人生荣辱皆如过眼云烟。这种穿越时空的共情,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雅琥

琥字正卿,可温人。尝家於衡鄂,登天历第。初名雅古,文宗御笔改为雅琥,授奎章阁参书。至元间,行中书,调选广西静江府同知。比上其名,中书正奏授高邮。时广西多寇盗,而琥母老,即移家归武昌待次。马中丞伯庸作序送之,朝士因各为歌诗以美其行,傅广文与砺有句云:“忽闻除书双及门,老亲白发生颜色。”後历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