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归堂隐鳞洞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译文及注释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种竹淇园:正常语序应为“种淇园竹”,意思并非“种竹于淇园”。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淇园竹和洛阳牡丹当时就名满天下。远致君:在远处向国君致意。生平句:像淇园之竹一样坚守节操,依仗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需贤二句:君王旁侧需要贤才,本人也并非无意,但是地远言轻哪容易让君王了解到我的德才呢。

注释

咏归堂:位于福建南平藏春峡。藏春峡是当时北宋南剑州文化发祥地、儒学活动中心之一。南剑州守地方官王潮、王汝舟等名人均在藏春峡读书论学,延平先生李侗有诗《藏春峡》:“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
隐鳞洞:当与咏归堂同在藏春峡内,其名当出于《曹植全集·矫志诗》“ 仁虎匿爪。神龙隐鳞。”
种竹淇园:正常语序应为“种淇园竹”,意思并非“种竹于淇园”。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淇园竹和洛阳牡丹当时就名满天下
远致君:在远处向国君致意。
生平句:像淇园之竹一样坚守节操,依仗辛勤。
需贤二句:君王旁侧需要贤才,本人也并非无意,但是地远言轻哪容易让君王了解到我的德才呢。

题解

该诗描写了作者在福建南平藏春峡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现代解析

这首《咏归堂隐鳞洞》描绘了一位隐士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第一部分写隐士的生活状态 诗人用"名利比尘灰"形容主人公视功名如尘土,亲手栽种绿竹青松,表现其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他悠闲地拿着钓竿坐在石头上,戴着简朴的头巾漫步山间,完全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2. 第二部分写隐居生活的真谛 在清平时代选择退隐看似匆忙,实则是效仿古代贤人仲长统的高洁志向。独处时焚香静坐,眼中没有俗物干扰,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这里强调隐居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选择的精神追求。

3. 第三部分写隐士的精神境界 世代相传的高尚品德让主人公选择在幽静山涧做个闲人。看淡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像菊花兰花那样保持自己的芬芳。虽然种竹是为了向君主表达忠诚,但孤独坚守节操的付出往往不为人知。最后两句点明:贤者被冷落不是因为君主不重视人才,而是因为地处偏远、人微言轻。

全诗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展现了隐士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坚守节操的精神世界。诗人用竹、松、菊、兰等意象象征高洁品格,用"焚香""钓竿"等细节表现闲适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淡远,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