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洞

江山巧秀入禅扃,四望仙源画未真。
万叠好峰侵碧落,一条流水隔红尘。
涧边鹿迹知何代,洞口榴花镇似春。
自恨声名尚牵锁,无因长对社中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仙境般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无奈。

前四句用画笔般的语言勾勒环境:山水灵秀得仿佛专为修行而设,四周景色美得连最好的画师都难以还原。重重青翠山峰直插蓝天,一条清澈溪流将这里与喧嚣尘世彻底隔开。诗人用"巧秀"形容山水灵气,用"画未真"强调景色的梦幻感,"隔红尘"更是直接点出这里的与世隔绝。

五六句通过细节让画面活起来:溪边野鹿的足迹不知是哪个年代留下的(暗示人迹罕至),洞口火红的石榴花却永远像在春天般鲜艳。这里"知何代"制造了时空错位的神秘感,"镇似春"则赋予景物永恒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恨自己还被世俗名声束缚着,不能像隐居在此的修行人那样长久享受这份宁静。"声名尚牵锁"这个比喻生动展现了名利对人的捆绑,而"社中人"可能指当地隐士,反衬出诗人的向往和遗憾。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纯净自然的惊叹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人像给我们看了一部4D风景纪录片,既有宏观的山水画卷,又有鹿迹榴花的特写,最后落在自己"想留不能留"的惆怅上,让读者也跟着心生向往。这种对理想生活求而不得的矛盾,正是古今相通的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