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承之竹隐轩诗

莫将不赀身,玩此有限年。
心待三径足,何时赋归田。
陶令甑无粟,阮公不言钱。
可怜六尺躯,坐受众目怜。
我正犯此戒,隐忧浩无边。
幽怀祇自知,搅佩悲芳荃。
闻君昔种竹,妙意诚超然。
欲伴岁寒老,此计将终焉。
郁郁环堵中,清风自招延。
林泉有馀乐,簪组未易牵。
早知文章累,不愿铭燕然。
一为世所羁,遂与昔志捐。
富贵岂不欲,孤高易隮颠。
翻然回吾驾,造物报尔天。
辛苦自缠缚,老蚕迷再眠。
邯郸一梦破,怀抱良蹁跹。
寄语山中友,信归在言前。
耘治秋水净,扫洒春风妍。
君言诚起余,肺腑不待镌。
强颜为升斗,情态等市廛。
投绂亦从此,过君请击鲜。
虽微鹿门隐,不愧竹林贤。
放怀绳墨外,俱作平地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写给朋友赵承之的,主题围绕"隐居生活"和"人生选择"展开,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

1. 人生困境的反思 诗人开篇就说"别用无价的生命,虚度有限的年华",像极了现代人常说的"别拿健康换金钱"。他提到陶渊明(陶令)穷得没米下锅、阮籍不屑谈钱,其实是在说:清高的人往往活得艰难,但为了迎合世俗放弃理想更痛苦。这种"要理想还是要面包"的纠结,到今天依然戳心。

2. 对朋友隐居的羡慕 诗中特别羡慕赵承之的竹隐轩生活:种竹子、吹清风、享受自然("郁郁环堵中,清风自招延"),这种远离职场内卷("簪组未易牵"指官场束缚)、回归简单的生活状态,就像现代人向往的"逃离北上广,回乡开民宿"。

3. 理想与现实的拉扯 诗人坦白自己"强颜为升斗"(为五斗米折腰)、"情态等市廛"(活得像市井商贩),和现在打工人"上班装孙子,下班做自己"的处境一模一样。他更犀利地指出:富贵谁不想要?但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孤高易隮颠"),这种对职场风险的预警现在看依然清醒。

4. 终极解决方案 最后诗人决定"投绂"(辞职)追随朋友,提出"放怀绳墨外"(跳出社会规则)的活法。他把这种生活比作"平地仙"——不需要躲进深山,在平凡中也能活出神仙般的自在,这其实是一种"精神隐居"的智慧,对现代人很有启发:幸福未必需要彻底归隐,关键在心态调整。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坦诚的自我剖析,既不想完全放弃物质,又渴望精神自由,这种矛盾恰恰是古今相通的生存困境。而诗中给出的答案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提醒我们:在现实夹缝中,尽量守护内心的一片竹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