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禹庙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古今变迁,探讨了永恒与短暂的人生哲理。
前四句讲大禹治水的功绩:史书记载尧舜去世后,只有大禹治水成功。人们相信他确实完成了治水伟业("宾天"指去世),他墓前的窆石(下葬用的石碑)虽然空了,但功绩不容置疑。这里用"何疑"二字,强调大禹功业的真实性。
后四句转入现实思考:集市的声音早晚都在变化,但青山的面貌古今如一。最后两句最妙:谁能说清永恒真理?只有苍翠山崖上的松柏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答案。诗人用"松柏风"这个意象,暗示自然永恒才是真理,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
全诗通过"市声变"与"山色同"的对比,用通俗的画面告诉我们:比起追逐短暂的名利,像大禹那样做实事,像松柏那样坚守本心,才是值得追求的永恒价值。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读来令人深思。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