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三首
新正圆月夜,尤重看灯时。累塔嫌沙细,成文讶笔迟。
归牛疑燧落,过雁误书迟。生惜兰膏烬,远为隔岁期。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宝神光动,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当楼。
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夜阑陪玉帐,不见九枝留。
归牛疑燧落,过雁误书迟。生惜兰膏烬,远为隔岁期。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宝神光动,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当楼。
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夜阑陪玉帐,不见九枝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赏灯的热闹场景,同时暗含人生感慨。全诗分三部分,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写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开篇点明时间(正月十五)和核心活动(赏灯),接着用四个精巧比喻:堆沙成塔的灯饰像用细沙垒高塔,写字灯谜让人感叹文思来得太慢;回家的牛群误把灯光当作坠落的烽火,飞过的雁群错认灯影为书信。最后诗人感叹灯火终将熄灭,但人们已开始期待来年的元宵。
第二部分聚焦灯下文人雅趣。诗人描写文人挥毫泼墨的潇洒姿态:举烛时笔锋如刀光剑影,墨点如陨石坠落,提笔似山崩云涌。这里用两个历史典故(秦丞相李斯的书法、汉代窦宪的军功碑文)反衬,强调眼前即兴创作比古人名作更鲜活。结尾再次呼应灯火易逝的惆怅。
第三部分升华到哲理思考。先以"多宝塔""生金佛"形容华美灯火,写灯光笼罩城池、与明月争辉。接着用两个典故(古人熏鼠取穴、焚林打猎)暗喻:刻意追求反而失去真趣。最终灯火阑珊时,诗人独坐军帐,怅然发现最绚丽的九枝灯已悄然熄灭——暗示繁华终归虚无的深刻感悟。
全诗妙在"以灯喻世":热闹的灯会如同人生舞台,人们在流光溢彩中追逐欢乐与才华,却难逃"残焰落尽"的结局。诗人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既沉醉于人间烟火气,又看透繁华背后的短暂与虚妄。这种对生命既热爱又通透的态度,正是跨越千年的共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