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登观音岩用太白同人舟行韵

长风天末来,吹动海东月。挂席凌沧洲,扬旌发溟渤。

回望罗与浮,眇然青一发。合沓重山中,林峦互出没。

崒嵂千仞岩,横空豁天骨。舍棹穷云根,攀跻势超忽。

俯视临沧江,逝波无时歇。便欲乘丹梯,振衣入瑶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海行舟图,充满豪迈的游仙气息。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猛烈的风从天边吹来,连月亮都被吹动,诗人扬帆起航,冲向辽阔的大海。这里用"长风""沧洲""溟渤"等大场景词汇,立刻营造出雄浑的气势。

中间八句是航行的特写镜头:回头望见罗浮山像一根青丝,船行至群山重叠处,树林和山峦时隐时现。突然一座千丈高的石崖横空出世,像巨人的骨架撑开天空。诗人弃船登岸,沿着云根(山脚)向上攀登,越爬越高。这里通过"青一发""横空豁天骨"等新奇比喻,把静态山水写得充满动感。

最后四句抒发登高感受:站在高处俯瞰江水奔流不息,诗人突然产生飞升仙界的冲动,想踩着丹梯(仙梯)直上天宫。这个结尾把整趟旅程升华成一场精神超脱,体现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终极追求。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实景,却处处透着仙气;看似纪行,实为抒怀。诗人用"吹动月亮""山如发丝""石崖像骨架"等夸张想象,把普通登山写成惊心动魄的仙游体验,这种将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写法,正是李白式浪漫主义的精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