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清凉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写登山的过程:诗人从北方兴致勃勃地来到这座高耸的山峰,沿着险峻的山路("鸟道"形容山路狭窄如鸟飞过的痕迹)攀爬,有时还要抓着藤萝("扪萝")才能前进。这里通过"乘兴"二字,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中间四句是山上的奇观:
- 山谷里还没到秋天,树叶却已飘落,说明这里气候寒冷
- 阴暗的山崖即使不下雨,也能听到雷声般的轰鸣(可能是瀑布或风声)
- 抬头看,银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繁星点点
- 低头望,远处的沧海(大海)小得像一杯水
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夸张,通过对比手法("千点"与"一杯")展现了山势之高,视野之广。
最后两句最有深意:诗人笑着指向文殊菩萨("曼殊"是文殊菩萨的别称)曾经修行的地方,说这里经历多次灾难("劫火"指战乱或火灾)却依然完好。这既是在说寺庙的坚固,更暗喻佛法或真理的永恒不灭。
整首诗通过登山的过程,表达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也暗含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诗人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