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怀

愁极鬓成丝,沧江梦款归。
鸟啼山雨急,春尽故人稀。
晓润侵吟壁,寒云绕竹扉。
向来诗满束,应是与心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愁,通过自然景象的渲染,传递出时光流逝、故人离散的伤感。

首联“愁极鬓成丝,沧江梦款归”直接点明主题:忧愁太深,连头发都变白了;梦中沿着江水缓缓归乡,暗示现实无法回去的无奈。这里用“鬓成丝”形象化地表现了愁绪对人的摧残。

中间两联用四个自然画面烘托孤独: 1. “鸟啼山雨急”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山雨中的鸟叫显得急促不安,暗示内心的焦躁。 2. “春尽故人稀”点明时间背景(暮春)和人际关系(朋友越来越少),有种被世界遗忘的孤独感。 3. “晓润侵吟壁”写清晨的湿气渗入诗人吟诗的房间,这个“侵”字让人感到连自然都在无声地压迫自己。 4. “寒云绕竹扉”用寒云缠绕竹门的画面,营造出清冷压抑的氛围。

尾联“向来诗满束,应是与心违”最有深意:虽然写了满箱的诗,但这些文字可能都无法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永恒困境——语言永远无法完全承载情感。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头发变白、雨水、鸟叫、寒云等可感知的意象,把抽象的忧愁变得具体可感。 2. 通过“春尽”“晓润”等时间细节,形成光阴流逝的紧迫感。 3.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对创作本身的反思,让诗歌有了更深的层次——不仅写愁,更写了“愁难以言说”的更深层的愁。

普通人读这首诗,最容易共鸣的就是那种“心里有很多话,却说不出来”的体验,以及看着朋友渐行渐远、自己慢慢变老的无助感。诗人把这种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绪,用风雨、云雾、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画面包装起来,让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又能联想到自己的故事。

释斯植

释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南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