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荒途趣山楹,云崖隐灵室。冈涧纷萦抱,林障沓重密。

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

怪石似龙章,瑕璧丽锦质。洞庭安可穷,漏井终不溢。

沈空绝景声,崩危坐惊栗。神化岂有方,妙象竟无述。

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山探秘的奇幻之旅,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视觉冲击力。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就像一场冒险电影的序幕:诗人沿着荒芜小路走向山间石屋,云雾缭绕的悬崖上藏着神秘的洞室。这里用"灵室"暗示这不是普通山洞,而是有仙气的地方。

接着是360度环绕式的自然景观描写:山冈和溪涧相互环抱,茂密的树林像层层帷幕。昏暗的山路蜿蜒深入,湍急的溪水哗哗作响,这些声音和光影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精彩的是洞中的奇幻景象:大白天还要举着火把,从石窗透进的阳光像探照灯。那些怪石像雕龙的玉璧,花纹比锦缎还精美。这里用"龙章"(龙形花纹)和"锦质"(锦缎质地)来形容钟乳石的瑰丽。

后面四句突然变得哲理深沉:洞庭湖再大也有边,但这个石洞的井水永不溢出,这种超自然的景象让人震惊到腿软。诗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哪有什么固定法则?这些绝妙景象根本难以用语言描述。

结尾致敬修仙之人:那些在此炼丹修道的隐士真是了不起,选择在这样的仙境度过一生。这里的"炼玉人"暗指道家方士,他们相信在灵山修炼可以得道成仙。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探险纪录片,既有惊险的旅程,又有震撼的洞窟奇观,最后升华出对自然奥秘和修道生活的赞叹。最厉害的是,诗人用"烛光与日光齐暗"、"永不干涸的井"这些矛盾修辞,营造出洞穴既幽暗又神奇的特殊氛围。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