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纳凉

柳上一蝉鸣不已,柳下回风激流水。
老僧扫石待清眠,劝客睡心先睡耳。
我耳初离市朝语,喜听清商变繁徵。
九龙会意散烟鬟,传翠扬颦三十里。
讵识尘埃褦襶子,机砧炙热争余滓。
面具衣装弄假人,号是裸民应未耻。
张腋无汗颡无泚,前山落日波纯紫。
临风叩齿漱寒泉,今夜移船太湖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在惠山避暑的闲适场景,通过生动的自然画面和巧妙的生活对比,传递出超脱世俗的清凉心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蝉鸣柳枝、清风流水、老僧扫石,营造出山间特有的幽静氛围。"劝客睡心先睡耳"这句很妙,用耳朵的放松来比喻心灵的宁静,教人放下城市喧嚣。

2. 中间八句形成强烈对比:诗人享受山间清音(清商指清越的音调)时,突然想到城里人(褦襶子指穿厚衣的愚人)还在为生活奔波。用"机砧炙热"形容织布机的闷热,"面具衣装"讽刺世人像戏子般虚伪,反衬出山中人的自在。

3. 最后四句回归山景:落日染紫湖面、临风漱齿的细节充满画面感,"移船太湖尾"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空间,仿佛要把这份清凉带到更远方。

全诗精妙处在于: - 用声音串联全篇:蝉鸣、风声、流水、清商乐声,与市井嘈杂形成听觉对比 - 色彩运用鲜活:烟鬟(山雾)、翠色、紫波构成水墨画般的视觉效果 - 通过"无汗""无泚"(不流汗)的体感,传递出超越物理温度的心灵清凉

诗人通过这次纳凉经历,其实是在探讨真正的生活智慧——不是逃避炎热,而是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像老僧说的,先让耳朵(外在感官)安静下来,心灵自然就能获得真正的休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