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

麟经纪载浩岁月,天家妖祥互分别。
所书薄蚀三十六,独于黑夜泯无说。
岂以为阳义所崇,可略者阴辞遂辍。
曩年月蚀无风雨,风雨胡为为月设。
三百六旬惟此宵,羞使望舒颜面缺。
第怪飞廉逞怒号,摆撼广寒枝欲折。
海涛助势捲地来,万户千门一时撤。
天目臲卼秦望摇,奚问区区小丘垤。
明朝揭日出虞渊,疑是天工手亲挈。
群阴散駮世清夷,蛟螭那复为妖孽。
我欲作诗颂阳明,文思久枯笔屡掣。
但愿合璧常光明,年谷顺成风雨节。
中秋把酒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中秋夜,诗人原本期待赏月却因天气突变而未能如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联想。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天文现象的思考(前八句): 诗人翻阅史书发现,古人只记录日食("薄蚀")却很少记载月食,认为这是古人重阳气轻阴气的偏见。他联想到今晚本是中秋月圆之夜,却突然风雨大作遮住了月亮,仿佛老天爷故意不让人们看到月亮的残缺。

2. 风雨的威力描写(中间八句): 用夸张手法描写暴风雨的可怕景象:狂风("飞廉"是风神)几乎要把月宫("广寒")的桂树吹断,海浪滔天仿佛要掀翻大地,连高山("天目"、"秦望")都摇晃得像小土堆。但次日太阳照常升起,又恢复了太平景象。

3. 美好祝愿(最后六句): 诗人想写诗赞美光明("阳明"),却因风雨打断思绪。最终转为朴实祝愿:希望日月常明、风调雨顺,期待来年中秋能对着嫦娥饮酒,天下人都能团圆美满。

诗歌亮点: - 把自然现象人格化,风雨像故意和月亮作对 - 通过天气突变引出人生感悟: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 结尾从遗憾转为积极期盼,体现中国传统"圆满"情结 - 用"桂树折"、"海涛卷地"等夸张描写增强画面感

本质上是在说: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变故(如中秋下雨),但只要保持希望,美好时光终会到来。这种乐观精神正是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