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菊庐舅氏

文章时不偶,鬓影想苍苍。
抱剑客千里,忆家书数行。
草莱荒菊圃,风雨冷诗堂。
若问求安策,东归策最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他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选择。

开头两句"文章时不偶,鬓影想苍苍"是说:我写的文章总是不合时宜(可能指怀才不遇),想到自己两鬓斑白的样子。这里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年龄渐长的感慨。

中间四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带着剑的游子远在千里之外("抱剑客千里"),只能靠写几行家书寄托思念("忆家书数行")。想象着家乡的菊花园已经荒芜("草莱荒菊圃"),曾经吟诗作赋的厅堂在风雨中显得冷清("风雨冷诗堂")。这些意象都在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最后两句给出了解决困境的方法: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获得安宁("若问求安策"),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东边的家乡("东归策最长")。这里的"东归"可能是指回到位于东边的故乡,表达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整首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通过对比异乡漂泊和家乡景象,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每个人在疲惫时都会想家,而作者把这种普遍情感用具体的画面(荒芜的菊圃、冷清的诗堂)表现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的思念。最后给出"回家"这个简单却有力的解决方案,更让人产生共鸣。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0